在草房子外

  看了曹文轩的《草房子》,内容讲的是发生桑桑这个小主人公周围的事,有孩子的故事,也有大人的故事。
  
  叙事口吻平淡朴实,像静谧的流水,又像傍晚从远处村庄传来带着泥土气息的风,让人也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就好像成年后在某个瞬间想起小时候放学经过正开饭的陌生人家闻到饭菜的味道,那个瞬间中所处的情景和记忆中的画面,便重叠串在一起。这本书也有类似的力量。
  
  书里写了许多大概每个人童年都会发生的事情,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漂亮女孩,一个早早退学的朋友,一个在学校里因为彼此都很优秀而暗地里较真的小伙伴,还有因为人小所以身不由己的当了大人的传声筒,卷进大人们的爱情故事里。甚至是每个人都可能生过的一场发生在童年无可避免的大病。

  在那个大人的爱情故事里出现的男主人公,是桑桑的老师,那个老师是个很特别的人,会在节日庆典组织学生排练舞蹈,会在河边吹笛子吹出悠扬的曲子,穿白衬衫,皮鞋,英俊潇洒。在那种封闭的小村庄里,那样的人似乎很少,但又似乎每个村子都会有那么一两个那样的人。
  
  我童年记忆里像那样代表性的人大概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爱扎羊角辫和马尾,都很好看。有时会提着一桶衣服穿过两三条街道,到我们家旁边的那条河洗衣服,我有时候会站在家门口偷看,看她把衣服放在河里,攥着一角轻轻摆动,涤荡干净。她夏天爱穿裙子,快分开的那个夏天,她总喜欢穿的是一条淡绿色的裙子,常常在我们早读的时候站在教室外的阳台上,发呆,眺望远方,有风的时候,裙子会轻轻扬起来。以致于在我反复回忆起这段记忆的时候,有时候想不起老师的样子,但裙子的颜色却越发鲜艳起来。

  沉浸在回忆里的抒情往往用力过度。以致于后来喜欢上的女孩子,总是因为她们举手投足和记忆里的某些印象相似,像女老师,像裙子,像河流。我被彻底击中被俘获。
  
  看完之后除了把故事情节和自己的童年记忆一一比对,另一方面觉得有点可惜,这本书要是早点看就好了。这种可惜,并不是因为它优秀的让人觉得相见恨晚——虽然它也很优秀,而是我觉得这类记录童年的书应该在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都看一遍,童年的时候看,少年的时候再看,青年、壮年、老年。就好像在不同阶段留了一个标记,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总还可以时不时的回头,哦,那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好像还是一个人在异地他乡为了那样那样而做着这样这样的。借助外物达到不忘初心的方式,这也算一个。

  看过的另一本和这个类似的书是《城南旧事》,幸运的是这本书很早就看过了,因为小学有篇课文叫,爸爸的花儿落了。当时就去找原著看了,英子,疯女人秀珍,兰姨娘,四眼狗德先叔,都鲜活的常驻在记忆里。每当我被生活琐事搅扰的焦头烂额的时候都会拿出来看一看。比任何开解的话语都有效。